fc.jpg 

須彌與芥子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裡「芥子納須彌」的原文是: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納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以此眾生亦無所嬈。……

佛教律儀淨苑,為了方便信眾,每周舉行一次誦「大方廣佛華嚴經」法會。在誦經之前,每品開端時,由道行法師為大眾先消經文。因我近期外出時間較多,少有加法會。誦至第33品時,要我為大眾作開示。我見經文中云:「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成滿普賢無量無邊菩薩行願,悉能嚴淨,盡虛空等法界,一切佛剎,令一切眾生,亦得如是,具足成就無邊智慧,了知一切法。」字字句句都在體現菩薩之行願,其心量如虛空。有兩句出自《維摩詰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用來作為題要,此個大小極端的名詞,說明「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須彌、芥子都是個比喻,主要是來開發吾人智慧,去認識「自心」。

數日後,一位姚居士發心,將當日法會上所 示領會到的心得,寫成文給我過目。文中說及:「須彌納芥子」,以須彌山之高大、廣寬能納入微小的芥子,而無所增減;「芥子納須彌」,
芥子如是細小,空間有限,竟能容納無限大的須彌山,而不會產生擠壓及變形。須彌體積這麼大,與它相對應的芥子,是極微細的種子,一般人的觀念是「大的可以納小」,「小的不可以納大」。以佛學的般若智慧來觀察諸法平等,否定了空間體積。這種「大小無礙」的論點,用於華嚴經中來顯示華嚴境界,這個不可思議的法界,意在說明法界的體性廣大,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所以有云:「心容妙理虛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寬」。

借例說明作進一步解釋:唐代的李渤,任江州刺史時,有一次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太玄奇了,小小一粒芥子,怎可能容納如此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道:「人家說你讀書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舉手指指
頭腦說:「都在這裡!」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只有一個椰子那麼大,你是如何將那萬卷書放入你小小的腦袋裡?」
李渤聽後,當下恍然大悟。

世間人有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大地,比大地還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寬闊的是人心。人的心就好比芥子,能包容萬有,天堂、地獄、十方法界都在我心中;他能遍一切處,無空間的障礙,好比我們身體在這裡,當想像曾見到或去過的地方,立刻就在目前,心的現相作用,比飛機火戰不知要快多少倍,這一切現相正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華嚴經告訴我們諸佛菩薩的行願,起心動念,言語作為,都與自性相應,心如虛空,周遍法界,事、理、事理、事事無礙。我們凡夫,迷了自性,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恰好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謹慎呢!斷惡修善,從自性上做功夫,達到事理圓融。世間萬事萬物,有時要從事情本身上去說,有時應從道理上去體會。正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事上有理,理中有事,亦不落事理二邊,兩者亙相涵容,即中道是也。

文/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op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