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70428_200002_vHDR_Auto_pP_20170428_200023_vHDR_Auto_pP_20170428_200042_vHDR_Auto_p

4月底自北市圖預約的"每年多存300張股票"一書到館,這是去年(2016年)7月初版的新書

到了11月就已經41刷了!可見其熱門程度,而且因為是熱門館藏只能借14天不能直接延長續借

我沒有看過陳重銘老師的書,這次是第一本,而本書是其前作"6年存300張股票"的"進階版"


看完書的內容,原來它"6年存300張股票"的標的是中信金(2891)

雖然作者現在一定不只有中信金或金融股(還有其他類股),但我想金融股還是他的持股大宗

因這本書裡有很多篇幅在介紹金融類股,或許觀察接觸甚至實戰多年陳老師很有心得自信吧!

我個人比較納悶的是書名中-->"每年"存300張股票,如果平均一張1.5萬算,一年就要450萬!

陳老師也擬了達成對策-->本業教師收入+業外(出書版稅)+股利收入+操作價差+借貸(小額信貸)等

我想以他目前的狀況是很有可能達成的~~(就算真的沒辦法,去買一張3000的雞蛋水餃股也能輕鬆達成XD但陳老師應該不會採用這招偷吃步吧況且這目標應該是自我期許的宣示心理因素較大,重點是過程的履行紀律與自信心,深信只要採行自己思考琢磨出來的方法,去實作印證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不過一般上班族要達成很難(除非有頗多其他收入來源),反而上本書"6年存300張股票"比較親民實用些!

其實只要他把對策用的收入預估再折算所占百分比就能看出達成目標的組成因子去分析強化了

不過書中沒有揭露(個人財產隱私也是要保留尊重的吧!)

書中內容很"平易"沒啥特別或困難數字運算甚至沒提到啥技術分析,

但是陳老師長期存股下來就是繳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更立志要從6年縮短到1年存300張股票,他憑藉的是?

183788755234488b71950241r

飛輪效應-->有紀律的存下第1桶/第2桶甚至第3桶金後,後面的存股速度就會加快

像踩飛輪運動一樣,剛開始很吃力很痛苦,但踩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比一開始舒服且費力少些

因為剛開始踩踏的動力慣性地成為你接下踩踏的動力,讓你雙腳有如神助(其實是自助)變輕鬆

乍看此書名時覺得"1年"300張股票未免有些椪風感,細看作者背景後就覺得應該不是很困難呢

順利的話或許幾年後陳老師又會出一本"1年存1千張股票"的書吧?!(不過我就沒興趣去看了QQ)


言歸正傳,照往例從這本書內記錄下較吸引我個人的地方:

1.股票股利:

陳老師能6年內順利存到300張中信金(2891),該檔股票每年配發的股票股利幫了"很大"的忙!

其實這10年以來上市櫃公司發放股票股利已經不像民國80/90年代那麼氾濫且配發數量變很少

而剛好金融股這些年都還是維持50/50比例的現金/股票股利,若這幾年都剛好大量買進金融股,

就能佔股票股利增加複利乘數效果的便宜,不過今年起中信金(2891)也決定以配現金股利為主

另專找高股票股利的標的去投資存股也是相對風險頗高的舉動,所以要期待這招恐怕要略失望了

 

2.賺股票價差:

現階段陳老師如此主張並非要用賺價差的利得去加快存股速度,而頻繁進出也賠了手續費證交稅

主要是政府的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及2代賤保補充保費的衝擊,讓存股族備感壓力(只好狗急跳牆..),

以陳老師財力,倘股利收入累積到500萬,稅率40%要繳200萬稅,還要繳其他名目的稅費等很不划算!

所以若能適度買賣避開除權息就能免繳高額稅率,又可能賺下填權息的價差,何樂而不為呢?

這讓我想到有不少人去買保險或海外(高收益)債券基金且金額還很龐大,大概就是為了避稅吧

 

3.金融類股:

書中提到金融類股篇幅很多,這也是作者投資順遂"起家"標的,也是他能繳出成績單的自信類股

我以自己的觀察及曾任10幾年銀行行員的經驗分析下金融股的特性:

***優點***

(一)歷年大致獲利穩定(小家民銀銀行除外),雖EPS不高,但平均每年會配息配股可以期待

(二)基本上不會倒,當然外國銀行倒閉者屢見不鮮,但台灣金融業來說,主管機關"不會讓他倒"!

就算真的經營不善或人謀不臧,金管會財政部也會積極安排接手銀行來維護客戶權益~~~

(三)資本龐大,政府甚至大集團交叉持股,股價不像電子類股大起大落明顯,即使外資狂賣也不致天天跌停

(四)有些大型金控轄內壽險公司資金充裕,以錢滾錢投資可能讓金控獲利不預期地大幅增加,

不過這是兩面刃,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呀!(投資不順遂時很可能獲利瞬間豬羊變色)

(五)許多業務相對獨占或寡占:簡單的比如匯款,必須透過金融業,倘國外匯款更是依賴銀行提供的服務

票券業務或國內外信用狀L/C等,雖然實體交易量萎縮,但仍有基本商業需求存在而為必需業務

此外,某些外商銀行有收帳戶管理費,所有銀行都會收國內外基金的"信託管理費"...等等

(說到信託管理費:你多買10倍錢基金,銀行就等比例多收10倍信託管理費,試問它有付出多10倍服務嗎XD)

另外最重要的銀行本業-->放款融資,除非你向親友私下借貸或地下錢莊借高利貸,不然還是去找銀行吧!

***缺點***

(一)財報:曾有人說"金控的財報只有神棍和騙子才看得懂"雖然像是句玩笑話(金融海嘯時可沒人會如此認為)

但潛藏的金融交易評價利得損失可不是一翻兩瞪眼,隨便切個時點找各商品市值就能精算地一清二楚的

(二)未來不確定性:從陳老師的書中可看出,他評價金融股方式就是財報-->EPS/股價/ROE/股利/淨利率..等

對於未來鮮少著墨,頂多就是打"亞洲盃"走出台灣而獲利可期(按:怎可期法?)這種籠統模糊的不確定概念!

當然這不能怪陳老師,金融業不像大部分電子業或傳產業有很明確的產品或技術服務,可以據以評估它的

市佔率/產品存活年限/競爭能力/定價水準/獲利毛利/生產營銷成本...等等,要說本夢比似乎很難畫出大餅

(三)競爭激烈:台灣彈丸之島卻臥虎藏龍十幾家銀行業,造成存放款利差明顯比不上香港/日本...獲利壓縮

(四)潛藏呆帳危機:放款可不是放出去就能每月安心收還本利息錢,倘公司倒閉可能血本無歸提列呆帳

尤其是(國際)大型聯貸案,一旦發生問題,兵敗如山倒一次連累一大串金融業呀!

你可能會說:放款前調查/放款後追蹤管理怎不落實?我只能說等你實際當相關經辦參與其中就知道了QQ

(還是你覺得日劇半澤直樹是戲劇效果唬爛編出來的?!--至少"雨天收傘"/"超高額無擔保貸款"..是寫實劇情)

 

寫了這麼多並不是在評論金融類股到底值不值得買?我自己在找不到低價好標的時也會去買些金融類股

去年底到現在已買了些玉山金(2884)及中信金(2891),(106年)4月底玉山金的現金增資認股及抽籤也都去參加

只不過是否要花大部分資產去大量持有金融股,就需要再好好思考一番了~~~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比較適合資產有一定水準以上及對股市有相當了解的投資人參考

如果是初入社會或對股票投資沒經驗或資歷尚淺者,最好先參考別的書籍或陳老師的前作品

因為書裡面有些概念是"有前提"的,不是字面上讀來就是如此,例如:

"買股都不用花錢"-->指的是用本來持股的配息去買新股,但是如果沒有填權息的話就還是自己的錢呀!

有人能打包票某檔股票每年除權息都能填權息嗎?或許過去歷史5年..10年..來看都可以,可是未來呢??

投資的侷限性就是-->無法預測未來,這是許多投資專家刻意不提或是投資太順遂自信而無意間忽略了QQ

 

2018/2/22後記:最近看了Money錢雜誌網路影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w8GhoiD6A

其中有提到陳老師從他的"上一代"就存下不少大型績優股票(如台積電),

以至於他的投資路上應有銀彈支援而能順遂~~~(請想想存了數十年的台積電所擁有的資產)

(所以也不用羨慕含著金銀湯匙出生的幸運兒或富2及3代,畢竟人生本來就不是天生公平的QQ)

剛好在網路其他Blog上也曾看過"財富是世代累積"的觀點(當然也有些人是白手起家的啦!)

至於是要立志做開創財富的第一代拓荒者或這輩子自顧享受花光錢就好(兒孫自有兒孫福)

端看每個人的想法吧~~~

arrow
arrow

    luop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