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立法院決議修改民法借款利率由20%下修為16%
商周1360期也有一篇標題為【調降利率上限反害到窮人】的文章
立委執意修改的緣由很可能是有民眾陳情且應是長久以來高利率負債者
希望藉此修法能減輕一些利息的負擔,因此立委從善如流極力爭取。
而商周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銀行放款者心態去看此利率下修潛在效應
結果當然是與立委修法初衷大相逕庭,而商周提供多元化的政策考量角度的
思考模式值得執政單位參考;但商周闡述的立論乍看之下言之咄咄合情合理,
唯銀行實務上卻可能完全不是”理論上”那麼回事呦…….
以我在銀行界觀察到的運作模式及放款心態來看,商周文章確有些不合理之處:
1.窮人多為「小額」信用貸款,臨櫃放款利率幾乎很少高到16%的,故調降
沒啥影響,(如果銀行員評估你還不出來,就算利率讓他收30%他也不敢放的,
銀行又不是地下錢莊黑社會,討債時哪有辦法叫小弟去搞定?何況又是小額放款
利潤低沒必要冒本金全失風險而去賺微利,還要一肩扛起轉呆帳的責任)
另一個大宗也極可能是立委接受陳情的就是---信用卡貸款,這就是照信評公式
一翻兩瞪眼,評分幾分就算你幾%利息,調降利率上限只是可能少賺些錢罷了,
試想看看,銀行都敢發卡給你了(發卡就是一種信用貸款額度)還怕你借錢不還?
所以在信用卡借款額度內,銀行是巴不得你去借而且一直用循環額度去滾利息!
小結:以銀行放款者角度考量,重點是”還款能力”及”逾放風險”而不是4%的利率!
銀行不會為了多賺這4%而讓原評估無法清債將成為呆帳的借款者過關,不過如果
是有人情壓力或利害關係人去借款又另當別論了,就像半澤直樹的情節一樣QQ
2.銀行可能巧立設定費、動撥費等名目以補貼利率,這已是行之有年的政策,
甚而是招攬行銷(得減免以提高競爭力)的籌碼,在資金浮濫及業績壓力下,
只要是評估還得起錢的借款人,通常只有優惠減碼的餘地少有加收費用把你
趕出門的舉動@@窮人去借就看銀行要或不要借,銀行認為你有較高倒帳風險
就不會因為可多收4%利息而由不借轉化為要借,因為他們不會笨到只為了賺
4%利息而承擔100%本金全失的呆帳風險!(如同買股票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還是一句話: 重點是銀行要不要借你錢,而不是計較幾%的利率(尤其是小額放款)
3.窮人在銀行借不到錢的因果關係絕不是因為利率調降使銀行因少收利息而不借,
而是前面一再強調的放款5P原則,被銀行擔憂若放款如肉包子打狗般有去無回
而拒於門外只好去地下錢莊借。而調降利率的另類思考是-->放款利率向下定錨,
如同近年市場默契下的22K薪資水準情況一般,至於那些經營地下錢莊的大哥們
要不要跟進就不得而知了QQ
筆走至此,心理湧出些許感慨,雜誌謀體的文章報導固然能提供多元面向思考角度
與可能不為人知的黑暗陰影,但也可能含沙射影缺乏實務案例佐證,就如同前陣子
引發軒然大波的商周「牛奶駭人」報導一樣,個人是頗認同商周的報導初衷用意,
意識形態上也傾向有牛隻施打藥品殘留的風險存在,但憑著一紙大學檢驗報告而無
進一步的農場實務追蹤求證或爆料收集資料就斷然提出疑慮,實有不妥之處;
這次商周【調降利率上限反害到窮人】的文章若是沒有接觸銀行放款實務的一般
外行人,很容易就輕信其頭頭是道的內容,但看在有實務經驗的人眼裡,就覺得
其論點詭異,再細想更懷疑作者根本沒有銀行放款經驗而是憑空推論想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