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jpg 

根據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預防醫學專家柏納.馬帝(Bernard Marti)研究顯示,穿上頂級跑鞋的跑者與穿便宜鞋子的跑者相比,受傷機率高出百分之

一百二十三.

難堪的事實之一:越貴的鞋子表現越差

根據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預防醫學專家柏納.馬帝(Bernard Marti)研究顯示,穿上頂級跑鞋的跑者與穿便宜鞋子的跑者相比,受傷機率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三。

在長約9.6哩的柏恩路跑賽(Bern Grand-Prix)中,馬帝醫師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參賽的4358名跑者,每名跑者都填寫了詳盡的問卷,細述他們的練跑習慣與過去一年來所穿的鞋子。統計結果顯示百分之四十五的受試者過去一年內曾經受傷。

但最令馬帝博士驚訝的不是這個數字,而是他在1989年美國運動醫學期刊上指出的事實。與受傷相關的種種變數中,最一致的不是地面狀況、跑步速度、每週練跑距離,也不是「訓練中的競爭動機 」,甚至不是體重或之前的受傷史。

傷者最一致的就是腳上跑鞋的價錢。跑鞋價格高於95美元者,受傷機率是跑鞋價格不到40美元者的兩倍以上。其他後續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像1991年,《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上一篇文章就指出,穿著號稱具備特殊保護功能(如加強緩衝、『矯正外翻』)的跑鞋者,受傷機率遠高於穿著平價(不到40美元)跑鞋者。

這真是個殘酷的笑話:付出兩倍價錢,買到的疼痛也是兩倍。

像拉南納教練這麼敏銳的人,早在八○年代早期就注意到這個現象。「有一次我為選手訂購了高階跑鞋,但之後兩週內,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足底筋膜炎與阿基里斯腱問題。

所以我把鞋退回去,叫他們『把我們以前穿的鞋送過來。』」拉南納回憶道。「從那以後我就只買便宜鞋,不是因為我小氣,而是因為我這行就是得讓選手跑得快,又能保持健康。」

難堪的事實之二:我們的腳喜歡舊鞋

早在1988年,奧瑞岡大學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研究室的貝瑞.培茨(Barry Bates)博士就收集到資料,其中顯示已穿舊的跑鞋比新鞋更安全。培茨與同事在《足科醫學與運動物理治療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中指出,鞋子磨損,襯墊變薄後,跑者才能對腳部進行更佳的控制。

腳部控制與啪啦作響的舊鞋底為什麼可以避免腳部傷害?因為一項神奇的因素:恐懼。儘管鞋廠為產品取出響亮又神奇的名號,像是什麼愛迪達終極彈力鞋的(MegaBounce),但這些產品想灌輸給你的概念並非事實:無論什麼緩衝設計都無法降低腳部衝擊。

從邏輯上看來這點顯而易見—跑步時腳部承受的壓力可高達體重的十二倍,以我而言,我在跑步時腳部承受的力量相當於2760磅牛肉產生的重力。期望半吋厚的橡膠能如何緩衝未免太過荒謬。你用鐵錘大力敲打雞蛋前,你大可先將蛋用烤爐手套包起來,但雞蛋是不會因此毫髮無傷的。

1986年,耐吉運動研究實驗室(Nike Sports Research Lab)的負責人E. C. 費德里克(E. C. Frederick)在美國生物力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的年會中投下一枚震憾彈。

他在會中表示:「在軟鞋與硬鞋的實驗中,穿上兩種鞋子所受的衝擊量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奇怪的是,」他還補充說道:「在與地面垂直接觸的反應力中,第二波推進力的高峰在軟鞋上甚至更強一些。」

這結論實在令人費解:鞋子的緩衝墊越厚,保護的功效越差。

奧瑞岡大學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研究室的研究人員也證實了上述的研究結果。1988年他們在足科醫學與運動物理治療期刊發表論文,指出穿過一陣子的跑鞋經過磨損,足墊變硬,跑者的腳也隨之變得穩定,較不容易晃動。

科學家足足花了十年才找到一套解釋,說明鞋廠要你丟掉的那些舊鞋為什麼比他們鼓吹你買的新鞋好。蒙特婁麥克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羅賓斯醫師(Steven Robbins)與維奇德博士(Edward Waked)針對體操選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地上的墊子越厚,選手著地的力道就越強,因為選手會下意識地尋求身體平衡,所以當他們覺得腳下的地面較軟時,就會用力下踩確保平衡。

兩位研究人員發現跑者也有同樣的行為。就像在冰上滑倒時手會自動揮起,腿和腳覺得腳底軟綿綿時也會自動加重力道。穿著緩衝鞋墊跑步時,你的腳會不斷地在鞋墊上加壓,試圖在鞋墊下找到硬實、穩定的平面。

「我們的結論是平衡與垂直壓力息息相關。」麥克吉爾大學的兩位學者寫道。「我們從研究中發現,目前市面上的運動鞋…都太過柔軟厚實。如果真要達成保護運動者的目的,這些鞋子全該重新設計。」

在讀到這篇論文之前,我一直因為某次在運動傷害專科診所的經驗而疑惑不已。那次我一直在測力板上來回跑步,狀態分別是赤腳、穿著超薄鞋子、還有穿上耐吉緩衝極佳的飛馬跑鞋(Pegasus)。

每次換鞋後衝擊力道都有改變,但與我的預期卻大不相同。衝擊力道在赤腳時最輕,穿上飛馬跑鞋時最大,而我跑步的姿勢也有不同,每次換上新鞋時我都會直覺地改變步伐。艾琳博士的結論是:「你穿上飛馬鞋時腳跟著地的現象明顯許多。

大衛.史密坦克(David Smyntek)決定用自創的實驗測試這項衝擊理論。大衛本身不但是名跑者,也是專精急性復健的物理治療師。他發現鼓吹他買新鞋的全是些賣鞋的,這點讓他大起戒心。

《跑者世界》與鎮上的鞋店總是不斷強調,每三百到五百哩就該換一次鞋子,但為什麼亞瑟.紐頓(Arthur Newton),史上最偉大的跑者之一,每次換掉他的薄底橡膠鞋前至少要跑上四千哩?紐頓不但在1930年代五度奪得55哩長的硬漢馬拉松賽(Comrades),而且五十五歲時雙腿仍然強健,還打破了倫敦到巴斯的百哩賽紀錄。

於是史密坦克決定實驗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比紐頓更徹底。「要是鞋子的一側磨損了,」他心裡想道:「我把兩腳的鞋子掉轉來穿會如何?」這瘋狂的鞋子實驗於是開始。每當鞋子的外側被磨到變薄,史密坦克就將兩腳的鞋子掉換穿上,繼續跑步。

他的同事坎恩.李爾曼表示:「你得多了解這個人才行。大衛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又聰明又有好奇心,不是隨便就會被愚弄的人。像他那種人會說:『如果你說事情該是這樣,那我們就來瞧瞧是否真是如此。』」

之後十年間,史密坦克每天慢跑五哩,從未間斷。他發現掉轉兩腳的鞋子後仍然能舒服地跑步,於是開始問自己到底為什麼需要鞋子。他的論點是,如果他可以不照原廠設計的方式來穿跑鞋,也許這些設計根本就沒什麼用。從那之後,他只穿平價用品店的鞋子,再也不買昂貴的跑鞋。

「瞧瞧他,跑得比大部份人都勤,掉換了兩腳的鞋子卻一點問題也沒有。」李爾曼評論道。「這個實驗讓大家都學到了一點事情,那就是在跑鞋的世界裡,會發光的並不全是金子。」

最後一件難堪的事實:連艾倫.韋布(Alan Webb)都說:「人體構造不適合穿鞋跑步。」

在艾倫.韋布成為美國最快跑完一哩的人之前,他是個有扁平足,身材怪異的剛入學新生。但高中教練在他身上看到潛力,開始從頭到腳—這個形容絕不誇張—重新打造他。

「我一開始就飽受受傷之苦,而且一看就知道,我的生理缺陷會導致運動傷害。」韋布告訴我道。「所以我得做腳部肌肉強化訓練,還得特別赤腳練走。」逐漸地,韋布看到自己的腳一點一滴地改變。

「之前我穿十二號鞋,而且是個扁平足,但現在我穿九號或十號鞋。腳部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後,我的足弓也變得更彎曲。」赤腳練習也降低了韋布受傷的機率,讓他可以進行必要的強力練習,最終創下了美國一哩賽跑紀錄,還有2007年一千五百公尺賽跑的全世界最佳成績。

「多年來,赤腳跑步一直是我的訓練哲學之一。」哈特曼博士(Gerard Hartmann)表示。這位愛爾蘭的物理治療師一直是打造全世界頂尖長跑選手的神奇魔術師。寶拉.瑞克利夫每次比賽前一定都得先見過哈特曼博士,而像海勒.蓋博賽拉希(Haile Gebrselassie)與卡立德.坎諾契(Khalid Khannouchi)這樣的賽跑名將,也將雙足交給哈特曼博士照顧。

但最近幾十年來,哈特曼博士遇見的筋骨傷害案例大幅增加,而構造越來越複雜的跑鞋也令他大為不悅。

「腳部未經鍛鍊的肌肉系統是導致傷害的最重要原因,但在過去二十五年來,我們鍛鍊腳部的機會卻少得可憐。」哈特曼博士如是表示。「現在『足部外翻』一詞讓人聞之色變,但這不過是腳部的自然動作。足部外翻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


摘編自 《天生就會跑》木馬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opike 的頭像
    luopike

    Forever漾ing

    luop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