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非洲打工者返鄉)
文∕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 事長) |
||
我自己讀大學時曾經在圖書館當工讀生,當時因為每天都在讀書館裏混,不管是中午休息、空堂或翹課,反正有課或沒課總會在圖書館繞繞,於是跟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都很熟,當有工讀生的名額時,就補了缺。我拿工讀的薪水購買醫學圖書館裏少有的小說閒書,記得畢業時,把幾年陸續購買的書全捐給了圖書館。在我還是學生那個年代,麥當勞還沒到台灣,便利超商這類連鎖店也還沒有出現,所以沒有多少按時計酬的工讀生機會。現在孩子們的打工,當然不同於當年學校的工讀生,除了各種行業與機會增加之外,整體的收入也較高,當然花費的時間也相對的多。 因此,現在的大學生有相當高的百分比在打工賺錢,我想,其中當然會有一小部份人是因為家境貧困生活所需而邊求學邊工作,但是絕大部份人是為了多賺點零用錢或增加工作經驗而去打工。 打工會不會耽誤學業,浪費了這段寶貴的求學時間?甚至不小心交上壞朋友染上不好的惡習?還是打工可以培養孩子負責任獨立自主的個性,甚至早一步獲得工作經驗,學用並進?這種矛盾掙扎或許困擾過許多家長。最近看到不少心理學家對打工影響的研究,這些研究發現,美國文化中對青少年打工的所有「通俗」看法都是錯誤的。數十年來,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的美國教育理念之下,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中學生打工是一件好事。 他們通常認為,打工的錢可以貼補他們未來的教育費用及家庭開銷,同時可以發展職業素養,使他們在日後工作中可以承担更多的責任,而且因為已經進入社會經濟的體系,會提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但是研究結果發現,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打工收入用來貼補生活開銷或教育預備金,大多的收入都花在比闊的奢侈品或廣告創造出來的「必須品」上,而且絕大多數的打工經歷對學生並沒有帶來教育和提升經驗的效果,而且更諷刺的是,往往這些打工經驗反而讓學生對工作更不尊重、更反感,從而產生有問題的職場素養。知道幾乎所有的相關研究都有這些一致的結論時,其實是蠻訝異的,因此身為家長的人,就得好好引導孩子如何看待按時或按日計酬的臨時工作。 在回家途中,我跟AB寶討論她們堂姊的工作心得,趁機提醒她們:「花同樣時間做同樣工作,你可以機械式的做一件事,但是我們也可以同時觀察主管怎麼管理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管理?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這些工作流程操手冊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如果你們可以從所做的工作往上延伸思考,這才能從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價值。假如能跳脫這個工作職位,思考整個產業在台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推理想像在整個全球化世界中的未來演變,那麼就是更寶貴的收獲了!」 的確,工讀的機會可以把孩子帶到社會的真實現場,這種經驗比文字上的認知具有更強烈的情緒影響力,可以化為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如同雙面刃一樣,善用是很好的工具,不注意之下反遭其害,只看家長有沒有好好的引導。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