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  

接著寫本書下半部的內容:

第九章:永恆空頭與永恆多頭

凱因斯:「當現實改變時,我的想法也跟著改變,而你會怎麼做呢?」(OS:不要鐵齒)

第十章:故事的誘惑(專注於事實之上)

就投資人所面對的所有危險來看,應該沒有任何一項比故事的誘惑來得更吸引人。故事會主導我們思考的方向。我們會因為喜歡一則故事,而捨棄眼前的證據。書中舉一級謀殺罪審判庭為例,一則故事被檢方或被告訴說與否,將會造成陪審團認定達50%之差異!就投資方面,書中也提到:「儘管IPO股票長期表現不佳是不爭的事實,投資人依然爭先恐後地搶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我猜想原因是證據被故事情節給淹沒了」被看好的企業或IPO大都會伴隨著很棒的故事(OS:有夢最美,股價相隨呀!)

【期望資本化】書中舉2003~2008礦業為例:分析師預期中國的快速成長及龐大需求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消耗者,憑著這個美好故事預期礦業「超級周期」說法開始蔓延,於是分析師們預期未來該產業年成長率高達12.5%,此為歷史數據的2倍多,然而後來事實證明世界遭逢的並非是巨大的超級周期,而是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幅度的衰退。故用直線外法(straight line extrapolation)做成長預測,向來都是會有問題出現的典型訊號。

¢對策:專注於事實

葛拉漢曾堅持:「安全一定要建立在研究與標準的基礎上」以及「評估要用事實來證明,像是資產、盈餘、紅利、肯定的預期,才能與市場上的引述做區隔,無論是藉由人為操作所建立,或是被心理層面所曲解的都一樣。」專注於冷冰冰、硬梆梆的事實(數據),正是我們抵擋故事誘惑的最佳方式。

第十一章:這次可不一樣

書中提到金融泡沫幾乎都是可以預見的,但為何我們看不見這些可預知的意外?作者提出了一些阻礙因素:如風險值(VaR)—這種認為只要能將風險量化,就能加以控制的想法正是現代金融數一數二的謬論!其他還有「自利偏誤」(巴菲特曾說:千萬不要問理髮師,你是不是該剪頭髮了)、短視近利、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我們不希望看見我們不想要的東西)。

¢對策:你的優勢超越專家!—你不必受限於一個專斷的基準

作者會如此說的原因是大多數專業投資人不會嘗試要以泡沫套利,原因正是自利偏誤和短視近利。甚至會順應泡沫以免短期績效不彰被炒魷魚QQ而投資個體戶不需要擔心這種職業或業務風險。而每一次的泡沫細節雖不盡相同,但大致上的模式仍十分相近,仔細觀察、評估後果嚴重性再採取應對措施即可。

(OS:我們無法精準泡沫何時會破,但可以確定泡沫一定會破及預先做準備)

第十二章:因錯而對,因對而錯

這章談到泡沫之後的學習及檢討,常有自我歸因偏誤(self-attribution bias)—把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身為投資人的技巧,同時會將不好的結果推諉給某件事或某個人。及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只會放馬後砲。這兩種心理偏見。

¢對策:用書寫解決你的過錯和偏誤。

這方式最好理解了!常見的就是寫日記(日誌)或是利用部落格(或Facebook)等網路空間忠實紀錄你曾經的想法或看法,等到事後再回頭印證是否正確或有所遺漏之處甚而是錯得離譜的全盤檢討。(前提是誠實面對自己不竄改過去貼文資料)

第十三章:ADHD式投資的危險

甚麼是ADHD?作者說今天的投資人在處理投資組合時,似乎都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情況,如之前所述即明顯聚焦於短期的短視近利作法。在紐約證交所的統計裡,1950-1960年代投資人(那時還沒有法人)會持有股票達7或8年之久,到了2000年以後則持有不到1年!

本書以足球守門員的心理測驗結果,約略來說踢球方向差不多是平均分散在球門的左、中、右各三分之一。不過守門員卻顯現出一種直覺動作偏誤:他們不是撲左就是撲右(94%的機會),很少選擇站在球門中間不動!至於為何他們經常選擇撲左右呢?他們的答案是:「至少感覺上是很努力的,倘站中間不動而看著球往自己兩側進門得分時,那種感覺非常不好過。」

尤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面對損失時,行動的急迫性會受到強化。

其實這些作為對提升投資績效沒有實質意義,甚至因而付出更多交易費用。

¢對策:耐心等待,不輕易出手

價值型投資人的詛咒便是「過早」--不論是買進(或者稱為提早增值)或賣出都一樣。(OS:以我的投資經驗,有時還真是蠻困難堅持做到持續等待的)作者不免俗地舉了巴菲特打棒球的神諭—耐心地等軟綿綿的好球,然後用力揮棒打出漂亮全壘打!股神還曾說:「保留現金讓人感覺很不自在,不過總比做蠢事要來得好。」

記得「絕對不要低估甚麼都不做的價值。」

第十四章:旅鼠的內心世界

按慣例作者舉了些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人有從眾心理。事實上不遵從會讓人產生恐懼感(也會造成痛苦);與群體作對,則會讓人感覺害怕。就像坦伯頓爵士曾說的:「除非你做出與眾不同的事,否則不可能有優秀表現。」從眾者就像被泡泡電視的專家分析師牽著鼻子走一般,容易成為被主力坑殺出貨的代罪羔羊。

(OS:我覺得最近流行的「挑戰冰桶潑水」(Ice Bucket Challenge)公益活動事實上就是印證從眾壓力的例子!為何所有人都要聽從一個只是突發奇想又毫無根據或學理/經驗印證的活動方式--冰桶潑水?甚至還可能對自己健康造成傷害QQ我個人覺得金城武及馬總統的不再點名決定是正確的,至少是個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附和的想法~~)

¢對策:成為反向操作者

此時你必須克服順從的心魔,作者提出三項要素:

1.有感於與眾不同的勇氣

2.成為一位批判性思考者(獨立思考—瞭解市場所看不見的價值)

3.有毅力與膽量以堅守原則(不被華爾街的風氣、幻想及追求快速獲利給牽著鼻子走,你不一定非是個天才才能成為成功的價值分析師—BY葛拉漢)

第十五章:知道何時該收手

一如慣例著者舉了些心理學的實驗點出短視近利與損失趨避的投資人特性,值得一提的是還點出了散戶普遍的不良習性: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投資人傾向持有賠錢的股票,而賣出賺錢的股票。而根據針對美國共同基金經理人的調查結果,專業投資人也一樣受處置效應所苦。而分析其中最常見之原因,是相信股價隨後便會反彈回升!筆者分析可能是由各種潛在心理缺陷所驅使,如:過度樂觀(第3章)、過度自信(第4章)、自我歸因偏誤(第12章)都有。

當然「停損」(有用的事先承諾形式)對於減緩此種效應頗有幫助。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你一旦擁有一項物品,就會開始賦予此物品比其他人所認為要來得高的價值。不只心理學的實驗案例,日常生活中也常會遇到,而在股票市場上常有人抱者股王股后看著它漲上去卻捨不得賣又看著它掉到谷底,這就是不知何時該收手而錯失良機。

然而要判斷這時機及選擇較佳的方式我認為是價值型投資法則,尤其是「雪茄屁」與「增值股」的二分法對投資人十分重要,心中對股票價值有所定見,倘漲太高以致本益比超標而業績又無法跟上時,就是該賣出的時機。就像書中所提—肯尼*羅傑斯(Kenny Rogers)的歌曲<<賭徒>>(The Gambler)歌詞:「你一定要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收手,知道何時該走開,知道何時該逃離。絕對不要在牌桌上數錢,等到勝負已定,你有的是時間。」

第十六章:流程、流程、流程(你可以掌控的一件事)

這是最後一章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章吧!在投資行為中,專注於流程比專注於結果來得重要,因成果具有相當不穩定性,其牽涉到時間積分。實際上,極有可能從五年期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事,從六年期的角度來看卻是「錯誤」的。人們總是會從最終結果來評斷過去所做的決定,此犯了結果偏誤(outcome bias)一項決定(尤其是風險大或不好的)並不會因為有成效就具有正當性,可能只是「狗屎運」如下方矩陣:

 

好結果

壞結果

好流程

應得的成功

運氣不好

爛流程

狗屎運

現世報

每個奧林匹克金牌受訪者幾乎清一色的回答都是比賽中專注於過程而不去想結果,我們不可能管理報酬,管理風險又太不實際,流程才是我們可以施加影響力的一個項目。如葛拉漢曾說的:「橋牌高手所重視的是有沒有好好地打一手牌,而非打的成不成功。長期來看,打得好你就會賺錢,打不好你就會輸錢」

以上雖然出現了許多心理學上專有名詞其實都不會太難理解,反而生活上隨處可見

而看完了全部章節後,我的直覺反應就是擬定並執行巴菲特的價值型投資法,找到不錯的雪球及濕漉漉夠長遠的斜坡,花時間耐心專注於實踐這個完美的好流程及策略,不用去理會理財雜誌那一夕致富或意亂神迷的神奇操盤心法,如此不但可以期望獲得滿意的成果,還能「自然而然的」避開此書說講的16種心理陷阱呢!

最後,「好念頭不見得有好結果」,就像減肥的人一樣,明知克制食慾才會瘦下來可是卻總是做不到!就像上篇巴菲特所說的:「投資很簡單,但並不容易」要嘹解如何有效的投資是簡單的事,但我們實際所展示的行為傾向卻剛好相反!班傑明˙葛拉漢也曾說過:「投資人最主要的問題,以及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自己。」正確的知識並不足以造成行為的轉變,關鍵在於你必須思考自己的投資方式,降低並預防自己常犯的心理陷阱及錯誤,在投資的路上才不至於跌跌撞撞、一事無成吧。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賠錢?弄懂投資最常見的16種心理陷阱」書摘及心得(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opike 的頭像
    luopike

    Forever漾ing

    luop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