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2017年波克夏股東年會已落幕了,今年巴菲特及蒙格被提問時有講到公司早期做決策時

曾經數度下了不太恰當的決定而付出了「愚蠢成本」

當然後來他們陸續記起這些經驗及教訓後,現在已變得老謀深算許多!

我也不禁想起這10幾年來從初入社會錢進金融市場也繳了不少學費,回憶簡述如下:


剛入職場第一年:

國壽128元融資買進數張-->被融資催繳數次,補平後停損賣出從此不用融資

偶然機會接觸到期貨程式交易(當時還被回溯測試績效唬得一愣一愣的):

花5萬買期貨交易程式-->程式落單(或被坑?)上班沒空處理賠10幾萬

花40萬加入某人成立的期貨程式基金代操-->不到半年就賠光

從此絕對不碰期貨也不再相信任何程式交易

貪圖雅新(2418)前一年EPS3元股價才24元-->本益比極低,買進11,000股:

買進不到3個月就發生禿鷹案爆發作假帳,進而無量大跌下市,股票變壁紙

股票出清,資金轉進-->聯博全球高收債基金AT(淨值約4.5)

------------2008年9月發生金融海嘯--------------

立馬將聯博全球高收債基金AT全部贖回(淨值約3.8)-->結算每月領息後小賠收場

2008年底後逐步陸續建立股票部位至今-->大致上賺多賠少


總結來說,我的「愚蠢成本」大約是100萬:

(國壽融資10萬+期貨程式交易60萬+雅新(2418)變壁紙25萬+高收債基金5萬)

arrow
arrow

    luop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